大学物理中的课程思政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1-4]。
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内容,逻辑性和方法性都很强,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考和方法论。而“大学物理”又是一门理工科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授课面大、听课人数众多。因此,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且可以使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全面受益。如何将物理学里面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将知识传授与正确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发挥出其思政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我们应该系统并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动量守恒定律内容为例,研讨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课程思政。
一、理论知识的引入与讲解
由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可以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若质点系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公式表示为:
对于动量守恒定律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的动量守恒是指系统总的动量守恒,而系统内某个物体的动量不一定守恒,必须是同一惯性参考系。
第二,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
第三,若某一方向合外力为零,则动量守恒在此方向上成立。即动量守恒的分量式:
第四,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只有在惯性系中成立。
二、应用及课程思政
以火箭的飞行为例举例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一枚返回式火箭以2.5×103m/s的速率相对地面水平方向运动,设不考虑空气阻力。现由控制系统把火箭分离成两个部分,前面仪器舱质量为100kg,后面火箭容器质量为200kg。若前面部分相对后面部分的水平速率为1.0×103m/s,求仪器舱和火箭容器相对地面的速度。
引入课程思政:习题讲解结束后,为扩充相关科普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介绍现今国际上火箭发射现状以及中国在火箭发射领域的成就。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等。因此如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火箭的研制与发射工作。美俄中都是世界上的航天大国,2019年美国一共发射了25枚,俄罗斯则是21枚。而中国高达32枚,成功发射数量比美国和俄罗斯的总数还多,达30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突破300次大关。这无疑是令我们十分骄傲的。高分七号是我国首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定位精度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可精准定位乡间小路。嫦娥四号探测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接着抛出问题:中国火箭发射技术之所以处于世界前列,与一个大科学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家知道是谁吗?从而引出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钱学森24岁留学美国,28岁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但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决定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在钱学森回国的过程中遭到了美国的阻挠和迫害,将他扣留五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归国梦,在中国政府的争取下最终回到祖国。钱学森带领科研团队把中国的导弹、火箭研究推向世界前列。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钱学森被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三、结语
大学物理是大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大学物理中进行课程思政,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本文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对大学物理中的课程思政进行了案例研究。首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然后以火箭的飞行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够深入理解。进而引出国际上火箭发射的现状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地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学以致用能力。最后引入科学家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发展与国计民生密切联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国情意识,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上一篇: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靶向教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