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原校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逝世,
杨福家同志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为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他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是英国诺丁汉大学首位中国籍校长,推动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积极推动智库建设,倡议并成立了复旦发展研究院。他曾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
1978年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并晋升为副教授。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这句话曾被杨福家反复强调,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日后的主政教学中。
1954年从上海格致中学毕业后,杨福家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63年,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他是国家选拔的第一批到西方做访问学者的候选人。
1960年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
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0年,晋升为教授。
1983年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据霍四通所著的《杨福家传》记录如下:
2001年至2012年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
2004年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综合复旦大学
记者从复旦大学证实,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2022年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
编辑:龚紫珺
2012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被聘为资深馆员。
杨福家曾表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校训,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说,他喜欢这句话里的两个字——“学”和“问”。“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杨福家鼓励学生敢于问问题,“所有重要的发现都源于问问题”。
1984年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任研究生院院长。期间于1987年至2001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教授。
2011年任上海建桥学院名誉校长。
1958年杨福家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1963年至1965年担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80年晋升为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1987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9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1997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成为出任英国知名院校校长的第一名在籍中国人;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杨福家院士生平
1954年从上海市格致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杨福家,男,1936年6月生。中共党员。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等。他祖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
1991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93年至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
1958年7月毕业留校并参加原子能系的创建工作。
1981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教授。
1963年至196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杨福家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的一次座谈会上,他谈及了大学时代的“三好”体会,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他说,没有健壮的体魄,是很难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把专业学好,要精读本专业的几本经典书籍,同时又要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历史使人明智;在大学学习期间参与一些社会工作,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好处。今天的社会需要青年人具有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这都不是在书本上能够学到的,而是在实践锻炼中、在社会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上一篇: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