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物理

大江东|杨福家:两段人生皆卓越:从物理学家

“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

这位校长,为这所他一手推动创办的中外合作高校学生们,留下最后一次殷殷嘱托。

“大学不只要有大楼、大师,还要有大爱。”

2012年,杨福家结束为期12年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任职,获得荣誉证书

杨福家善于发掘学生闪光点。“找到自己的火种在哪里,点燃了就腾飞了。”找准优势与特长,比分数更重要。

1960年,留校2年、24岁的杨福家,被破天荒任命为新成立的核物理系副系主任。

1980年聘为教授,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无疑是出色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杨福家最欣赏复旦校训中,博学的“学”,切问的“问”。“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

中外合作办学先行者,“为每一位毕业生送上祝福”

中共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首位中国籍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2000年,从复旦大学校长卸任后,杨福家受邀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第一位在英国大学担任要职的中国人。4年后,中国首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学,年近70岁的杨福家出任首任校长。

杨福家积极推动智库建设,推动成立复旦发展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他非常注重和校友的联系,主动邀请各院系杰出校友、年轻校友回到母校讲学。金晓峰认为,这是对年轻人的莫大鼓舞。

7月17日,86岁的杨福家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1981年,杨福家第一次为本科生讲授原子物理学课程,陈建新负责记录讲授内容,以便出版讲义。第一堂课讲义整理完毕,杨福家提出一些建议,陈建新认真修改。第二堂课起,就让他整理完毕直接送去印刷。“我跑去印刷厂,看到自己整理的讲义被印刷出来,摩挲着白纸黑字,感受到杨老师的信任。”《原子物理学》1985年出版,已先后修订五版,去年荣获我国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也见证了师生间的绵长情谊。

杨福家的演讲,反复提及上述观点。

从物理学家到大学校长,两段人生,都做到了“卓越”。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回忆,杨校长提出“给年轻人机会,给复旦人关怀”的理念,给了和他一样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复旦为年轻教师发展晋升开通专门渠道,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保障。很快,复旦涌现出一批20出头的教授,30多岁、40来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复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是当时全国高校最年轻的,校园活力盎然。

复旦大学是杨福家人生最重要的地方。

“一流大学一定是将育人放在第一位的:育人第一,学业第二。”

“同学们,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我希望你们未来无论去往何方、从事什么行业,都能用自己的火种为这个世界发光发热。我们一起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蜚声中外、对中国基础科研进步影响巨大并引出上海张江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的“上海光源”,其立项建设就有他的努力。1994年初,时任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的杨福家,听说3位中科院院士提出建设中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建议,认为应争取建在上海,随即积极奔走申报、展开前期研究。次年,他与谢希德等7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一份700字提案,提出上海未来应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学技术中心,希望市政府能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作为物理学家,他曾催生“上海光源”建设

2007年,教育部设立了面向所有大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复旦这一步,早走近十年。

1963年,他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不舍昼夜地做实验研究,一年就做出重要研究成果。

他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上一篇:复旦大学原校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逝世,
下一篇:没有了

Top